MPD多重人格障碍测试
多重人格障碍(Multiple Personality Disorder,MPD),如今在专业领域已更名为分离性身份障碍(Dissociative Identity Disorder,DID) 。这是一种极为复杂且引人关注的心理状况,患者会呈现出两个或更多截然不同的身份或人格状态,这些状态交替控制个体的行为、思维和情感。深入了解 DID,进行相关测试以识别潜在解离症状,对及时干预和治疗有着重要意义。
多重人格障碍de概念
分离性身份障碍(DID)指的是个体身上存在两种及以上显著不同的身份或人格状态,这些状态会周期性地控制个体的意识和行为。不同的身份有着各自独特的说话方式、记忆内容、行为习惯,甚至可能在生理特征上有所差异,例如不同身份对药物的反应不同,或者指纹发生变化(虽较为罕见)。这些身份状态在不同时间 “掌控” 个体,彼此之间通常对其他身份主导时发生的事情缺乏记忆。
历史背景
多重人格障碍的概念由来已久。在早期,由于对心理现象的认知有限,这类患者常被视为被恶魔附身或遭受诅咒。随着心理学的发展,19 世纪末到 20 世纪初,相关案例开始受到专业关注。法国精神病学家皮埃尔・让内(Pierre Janet)率先对这类现象进行了系统研究,他提出了 “解离” 的概念,认为这是一种心理防御机制,个体借此应对难以承受的创伤。此后,DID 在诊断手册中逐渐有了明确的分类和诊断标准,从早期的模糊认知到如今不断完善的理论体系,人们对 DID 的理解也在持续深化。
多重人格障碍de症状与特征
1.记忆丧失
这是 DID 最为显著的症状之一。患者在不同身份状态下,对其他身份所经历的事情常常毫无记忆。例如,当身份 A 处于主导时,对身份 B 在此前一段时间内的活动、对话等全然不知,仿佛那段时间从记忆中被 “抹去”。这种记忆丧失并非普通的遗忘,即便通过提示或回忆技巧,也难以唤起相关记忆。
2.身份转换
患者会突然从一种身份状态转换到另一种身份,且转换过程往往较为迅速且毫无预兆。在转换时,可能会伴随行为、语言风格、表情神态的明显改变。比如,原本内向文静的身份,瞬间转换为外向活泼、言辞大胆的另一种身份,周围人能明显察觉到这些差异。
3.意识混乱
在身份转换期间或之后,患者可能会出现意识混乱的情况。他们可能对自己身处何地、当前的时间感到迷茫,不清楚自己为何会处于某个场景中。部分患者还会报告说听到脑海中有不同的声音在交谈,这些声音实际上来自于不同的人格。
4.行为习惯差异
不同身份有着各自独特的行为习惯。有的身份可能习惯某种特定的坐姿、走路姿态,或是对某种食物有着特殊偏好,而其他身份则完全不同。例如,一个身份喜欢古典音乐,另一个身份则只对摇滚音乐感兴趣。
5.情绪波动剧烈
由于不同身份的情感体验和应对方式不同,患者可能会在短时间内出现情绪的大幅波动。一种身份可能处于极度悲伤之中,转换身份后,却立刻变得愤怒或兴奋,情绪变化缺乏明显的外部诱因。
参考资料
《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(DSM - 5)》:这本手册是全球精神卫生领域普遍遵循的诊断标准工具书,其中对分离性身份障碍的诊断标准、症状描述、鉴别诊断等方面都有着详细且权威的阐述,为专业人员诊断 DID 提供了重要依据。
《创伤与复原》(Judith Herman 著):该书深入探讨了创伤经历与心理障碍的关系,详细阐述了像 DID 这类因严重创伤引发的心理问题,从理论层面剖析了 DID 的成因、发展过程以及治疗方向,是研究 DID 的重要参考书籍。
学术论文《Dissociative Identity Disorder: An Update on Diagnosis, Etiology, and Treatment》(作者:Eliot S. Valenstein 等):此论文综合了大量研究成果,对 DID 的诊断方法、病因探索以及最新的治疗手段进行了全面且深入的综述,为进一步了解 DID 提供了丰富的实证研究资料和前沿观点。